回复 彼岸花 的帖子
河南汝州景点妙水寺 妙水寺位于汝州市西部临汝镇关庙村南白云山下。该寺建于元至元乙亥(公元1275年)年。因此处当时有大泉涌出,清澈见底,长年不断,灌溉农田,造福百姓而得名。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中佛殿、毗庐殿,伽兰殿、廊房等均为清代中晚期所建。其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筑结构,中轴线明显,讲究猿啤⑴愠模??匮纤唷=?矫偶刺焱醯睿??ラ苡采绞浇ㄖ??胬?间,进深1间,无斗拱装饰,内塑四大天王神像;中佛殿居天王殿后,殿台高筑,系单檐硬山式建筑。檐下设斗拱6朵,无昂要头,直接置坐斗上,呈尖状上翘,殿顶施青瓦,有脊饰。过中佛殿是毗庐殿,系单檐悬山区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为寺内最大建筑。檐下设16架斗拱,五角形双昂,上雕张嘴龙首。殿内有楹柱8柱,梁皆彩绘,游龙祥云,线条突然隆起如浮雕,栩栩如生,另有人物生活图画,生动逼真,两边壁上有壁画。两边为廊房,东西对称,出檐明柱,柱上雕刻楹联,字体遵劲风流。中佛殿、毗庐殿与东西廊房构成四合院,院中建长方形水池两个,青石砌筑,上有石雕栏杆,池底开暗道通于寺外,供灌溉之用。妙水寺自然环境颇佳,曾列入汝州八景之一,名曰:“妙水春耕”。有诗云:“瞻蒲望杏趁良辰,遥听声声叱犊频。半水半山腴美地,一蓑一笠太平人。课农花发犁争出,按部风清雉亦驯。最是服畴关至计,红泥绿草绘图新。”2006年,妙水寺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妙水寺的由来
白云山为石灰岩山体,由嵩山延伸而来,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涌泉。
公元前206年,汉中王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建立了汉朝,定都洛阳。传说阳春三月初三,春暖花开,汉高祖刘邦携新贵妃薄姬一行扬鞭策马,出龙门奔霸陵山春游。中午时分,刘邦等人热渴难耐,令随从寻水。随从来到白云山脚下发现了一股泉水,刘邦饮之,顿觉甘泉爽口,燥气尽消,脱口赞道:“真乃妙水也,妙水也!“该泉后来便称为妙水。
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今临汝镇一带没有行政设置,辟为“南囿”。
公元58年,汉明帝继位。汉明帝梦佛求经,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建立第一古刹白马寺。因白马寺不依山傍水,不是游玩的好地方,因此,只能作藏经的地方。于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涌泉的上游建起一所寺院,作为皇家临时歇脚之地。妙水寺出土的残碑记载:“盖闻妙水寺其来远矣,肇自汉明帝。”
二、妙水春耕今何在
古时的妙水寺一带植被繁茂,古木参天。妙水寺北枕白云山,南俯崆峒山,这里半山半水,流若银带,环山而下,灌田育地,绿野荡漾。明代汝州进士张政(字维新)游玩妙水寺后写诗赞道:“春满乾坤水满田,一犁耕进雨和烟。待看秋后黄云熟,共听民歌大有年。”大自然的景色和诗人的赞美勾勒出了一幅瑰丽多彩的“妙水春耕图”。
“妙水春耕”是汝州著名的八景之一。除了刘邦寻水传说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
传紧靠白云山的银洞山悬崖峭壁上有个银洞,内有水潭深不可测,有人把棒槌丢入潭内,第二天却在妙水寺内的清水池中发现,由此得名妙水寺。
巍巍白云不足贵,天赐妙水一涌泉。妙水很早就受到世人的崇爱,仅据妙水寺残碑记载,东汉时期重视兴修水利,先人遂凿渠导水,灌田千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门大兴,妙水因水而建寺;唐宪宗年间,妙水寺大盛,主殿、陪殿、钟楼、鼓楼、碑林、塔林、园林等林立,规模可观。后宋、元、明、清各朝均加重修。
如今,妙水寺年久失修,白云山上的采石场和附近煤矿的开采使妙水寺的泉水断流,“妙水春耕”的美景已荡然无存。
三、妙水寺的古建筑
妙水寺为汝州现存、保护较好的第三大古建筑群,仅次于汝州风穴寺、汝州学宫,占地面积约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筑结构,有明显的中轴线,讲究铺排、对称和陪衬。现存主要古代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大雄宝殿)、东西廊房等。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个跨院,西跨院谓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间,伽蓝殿三间。东跨院有祖师殿五间。
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营造方式简约而不简单。寺内现存古代房舍43间。寺内现存的建筑为明清和民国时期。
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丈六,梁架简洁,无斗拱装饰。柱础呈扁鼓状,殿顶饰简瓦板瓦合用,正脊采用陶质间有堆塑花卉等图案。
中佛殿位于天王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丈四尺。殿顶采用灰筒板瓦组成,正饰为陶质,间饰堆塑花卉,脊吻齐全,殿内梁架足材,下设两楹柱作支撑。
大雄宝殿:又称毗卢殿,该殿是妙水寺最大建筑,位于中佛殿之后,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筑,系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丈六尺,柱础石均雕刻成莲花盆状,殿内梁架硕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结构严谨。其前檐斗拱上的龙首双昂、雕刻工艺精细,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中原古建筑所少见。
四、石槽见证黄淮植棉历史
一千多年来,妙水寺几经废兴,遗留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今年67岁、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的王礼宾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妙水寺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1989年,在临汝镇高中任教的王礼宾被调到妙水寺中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大雄宝殿前的妙水池边发现了一块残碑。碑上记载有“妙水寺其来远矣,肇自汉明帝。”身为历史教师的他被妙水寺的悠久历史所震撼,当即将残碑打了拓片。从此,他开始了搜集妙水寺文物的工作。
1992年,继在寺内发现多通古碑后,他又在寺南的朱庄村发现了一个石槽。石槽长1.65米,宽0.8米,高0.6米,重约1300公斤。石槽上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的字样。石槽上还刻有棉叶、棉花、棉蕾等图案。据考证,元英宗时期,妙水寺周围的东马庄、朱庄一带土地肥沃,均为妙水寺的寺产。当时周围的百姓靠给寺内的和尚种地生活,石槽则是当年和尚们用来拌棉种的。由此可以推断,在元英宗时期,棉花已由南方传到了黄淮流域。在过去的历史教科书里,说棉花是明朝初年才传入黄淮流域的。为此,王礼宾立即将发现石槽的情况报告给了中国历史研究所。拌种石槽的发现为棉花传入黄淮流域找到了实物证据,将棉花传入黄淮流域的时间向前推了近百年。
1957年,妙水寺西侧盆窑村村民冯够山在自家房后土崖上破土时发掘出了俑、猪、狗等彩陶。1977年附近群众在修筑大寨田时发掘出大量的斧、锛等磨制石器。据有关人士认证,此地应属仰韶文化遗址。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淘井时,又发掘出了青花瓷残盘一件,上有蒙古文。
妙水寺现存的文物还有: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创建玄帝庙记》碑:“太宗文皇帝屡因有辅翊之功,即倾内府之资,铸金殿于山之大顶,以彰其报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云山顶建造视师殿。
《陀罗尼经碑》8棱碑:唐朝后期,妙水寺东侧建有白云庵,尼姑众多,一皇家少女出家于此。她死后,其父“河南府司录”在玉阳山下南坡上择一穴地埋葬,当时的“三朝国师三藏大法师释万空奉诏译”陀罗尼经并刻碑立于墓前。
二程讲学碑: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曾应邀来妙水寺讲学,古碑文中有“程子讲座不背佛”的记载。
此外,还有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创建玄帝庙记》碑、嘉靖元年(1522年)《创建天王殿碑记》碑、万历年间《创建大醮坛记》。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妙水寺碑记》、道光二年(1822年)《创建东西陪殿碑记》、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妙水寺碑记》、光绪年间《光绪游龙门碑记》、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妙水寺碑记》。
五、妙水寺的败落及保护
据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妙水寺鼎盛时期,有田产数千亩,佃户数十家,骡马成群,石碾、石磨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房舍数百间,塔林20余亩,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庄园。
1958年,大雄宝殿成为临汝镇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中佛殿成为供销合作社,天王殿成为电话总机室。寺内的塑像被横扫一空,碑林、塔林被毁,塔砖运去砌炼铁炉。钟鼓楼被毁,9999斤重的大钟回炉。东侧的阎王殿、祖师殿两院成为水泥厂的办公用房。后妙水寺又变成妙水中学,佛殿改为教室、宿舍、伙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搬出。
目前,妙水寺内仅存古建筑43间。妙水寺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宣统三年。由于年久失修,妙水寺已是梁落檩弯,椽朽不支,瓦落为砾。
为保护寺内文物,关庙村村民冯成立、冯石滚、张仁娃和李庄村的退休干部李喜亭、东马庄村村民马永章、马玉文在王礼宾老师的倡导下,在汝州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妙水寺文管会。他们利用群众的集资捐款修补了围墙、大门,对倒塌的房舍进行了维修。村民冯学礼常年驻守在寺内,冯石滚被汝州市文物局聘为妙水寺义务文物保护员。 河南汝州景点四寨山 四寨山位于汝州市西南与鲁山县交界处,因有四座形似轿顶的山峰而得名四寨山、轿顶山,也曾因山顶有玉皇庙而名玉皇山、水寨山等。四寨山风景秀丽、美景醉人,主峰海拔800多米,山峰陡峭、壁立千仞,峡谷幽深、神秘莫测,九女峰、擂鼓台、锯齿岭、接官梯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四寨山怀抱马刨泉,悬崖峭壁之上清泉喷涌而出,潺潺溪流逶迤蜿蜒,所过之处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悬崖高挂令人流边忘返;山上植被茂密,鲜花丛生,鸟兽出没,植物种类繁多;山上神仙洞、莲花洞、天井、枯井等天然溶洞鬼斧神工,更使四寨山锦上添花;楚长城、玉皇庙等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更增添了无穷的奥妙和神秘…… 四寨山地处宛洛要道庙洪线东侧,交通十分便利,而又处在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及石人山景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站在四寨山顶西望八百里伏牛山逶迤纵横,岘山美女伴夫眠之美景栩栩如生,东瞰千里大平原尽收眼底。此山物产丰富,山珍野果四季不断,民风古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胜地。 河南汝州景点汝州学宫
汝州学宫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城区城隍庙街(广场街)。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50多米 ,总面积20870平方米。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学宫又称黉学,是古时童生、秀才们学习、聚会的地方,位于汝州市区望嵩中路东侧,面向中大街,北抵火神庙街,与文庙相互连通成为一片密不可分的建筑群。学宫、文庙建筑群是汝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初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正德汝州志》记载:汝州学宫学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为学宫,后于明永乐十四年重修。明崇祯二年和民国五年学宫两次被毁,“殿庑渗漏……墙壁多颓”。学宫南北长325米,主体部 东西宽50余米,总面积20870平方米,占地约22亩。东西各附一跨院,其特点为:建筑排列有序,中轴线明显。现有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启圣宫、名宦祠、乡贤祠等大小殿堂116间,系明、清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整。其中,大成殿系学宫内最大建筑,单檐殿式,面阔5间,进深2间,进深8米,开间面宽4.38米,东西次间面宽3.35米,东西梢间面宽3.1米,绿瓦兽吻,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颇具权力象征,殿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子牌位。殿内设有一排楹柱,孔子塑像一尊,孟轲、曾参、颜回、孔仍塑像各一尊,端木赐、冉雍、宰予等12贤人塑像各一尊。殿门上曾悬挂过清朝历代皇帝书写的匾额,具体为康熙二十三年(1634年)颁“万世师表”、雍正三年(1725年)颁“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颁“与天地参”、嘉庆四年(1799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圣协时中”等5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投资了50万元进行整修,重修了明伦堂、名官祠、乡贤祠,收藏有汝瓷、汝石、汝贴等各种文物2000余件。 目前,在原汝州学宫(也称文庙)的部分建筑基础上改建了汝瓷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汝州市唯一的县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以收藏、展览汝瓷为主的专业性场馆。该博物馆于1983年开始筹建,1985年开馆,以陈列古今汝瓷为主,其它陈列为副。2001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在汝州召开,得到专家们的赞赏。馆内藏品丰富,有大量的瓷器标本和瓷片资料,有名贵的宫廷汝瓷和艺术汝瓷。其中汝瓷天青釉洗光亮莹润,开片密布,裹足满釉支烧,制作讲究,工艺精湛,系北宋宫廷御用佳品,是国内罕见的珍品;汝瓷荷叶口瓶,器形高大庄重,工艺精良,天蓝色釉层匀净,密布开片,是北宋时期珍品。另外还有新、旧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等珍贵藏品。博物馆现有三个基础陈列室,第一陈列室以陈列建国后县政府遵照周恩来总理“恢复汝瓷生产”的指示,组织恢复汝瓷生产过程中各个时期烧制成功的汝瓷精品和汝瓷生产的新工艺过程为主;第二陈列室陈列各汝窑遗址瓷片、标本、制瓷工艺、窑炉模型及宋代精美瓷器和朱氏仿古汝瓷等;第三陈列室展出汝州三宝之一──汝贴。汝瓷博物馆经过不断的完善,大部分建筑已翻修一新,馆内绿树成荫,松柏成行,各种花卉芬芳争艳,各展厅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曾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美尽美也。” 汝州学宫详细情况:位于汝州市区城隍庙街(广场街)。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50多 米 ,总面积20870平方米。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3间,进深2间。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 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4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字样。 启圣宫,居大成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造型简单,无其它装饰。 重点保护范围:自围墙起向南、北、东各30米,向西5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东、西各100米,南北各70米 河南汝州景点蒋姑山 石人沟夫妻石 蒋姑山属伏牛山系,主峰海拔787.4米,因主峰顶建有蒋姑神庙,故此得名。清道光《直隶汝州志》记载:"蒋姑山(又名焦古山),形如翠屏,壁立千仞,松竹蓊郁,有水环抱,山巅座蒋姑庙,山角藏罗圈寺。"蒋姑山地层发育完整,岩石出露明显,在蒋姑山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了奇特的地表地貌,奇峰林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深潭、深洞怪石、植被繁茂、云蒸霞蔚,自然景观旖旎诱人。 蒋姑山旅游区由三部分组成:(一)罗圈冰碛地层。罗圈冰碛地层是世界四大冰川遗址之一,属元古代震旦系,为地质学中一个独立的地层单元。罗圈冰碛地层厚度大,总厚度达306米,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公里,出露较完整。冰碛地层自50年代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1958年地质学家在这里考察后,首先提出了冰碛成因的观点;1959年中科院地质学家刘长安、林尉兴对该处冰碛地层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其命名为罗圈层;之后,英、美、加等国专家先后前来考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亲临考察此处遗址;1976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将其所属时代划归震旦系。(二)石人沟。石人沟是蒋姑山深处的一道山沟,山沟右侧半山坡处有二石人,远远望去,一男一女,一高一矮。男的身材高大,目视前方;女的身材娇小,略微前倾,两个石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故沟名夫妻石。石人沟植被茂密,景色秀丽,附近有罗圈寺、蒋姑庙等景点。(三)蝙蝠洞。蝙蝠洞是一个经过数百万年天然神工造化逐渐形成的大型群体溶洞,是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现象。因此洞长年栖息有蝙蝠,故名蝙蝠洞。洞口位于西10米高的崖壁上,只能容1人进入,入洞后攀援而下5米处有一大厅,大厅内可容纳100多人,洞内各种类型的石笋、石花、石柱、石瀑、石龟、石钟等错落有致,妙趣横生。特别是玉柱擎天、神龟探宝、天坛盖顶和众多正在生成中的各种钟乳柱造型,令人惊叹不已,拍手叫绝。溶洞内向四周横向延伸几个小洞,洞中泉水潺潺,奇石鳞次栉比,真可谓洞中有洞,景中有景,既是观光胜地,又是探险乐园。木厂村80多岁的李银涛老人当年穿越此洞,探知深度在3000米以上,由蟒川乡木厂村向南延伸至鲁山县境内。正如一地质工程师所言,蝙蝠洞堪称中原第一洞。附近有石门峡谷、天子坟寺、月牙湖、老婆寨等景点。
河南汝州景点竹林庙 竹林庙是汝州市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占地约10000平方米,地处沟壑之间,绿树掩映之中,山环水抱,殿堂巍巍。大殿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王母娘娘、送子观音,两侧是哼哈二将。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巍峨,塑像形象逼真,神态端正,慈详而安宁,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天上竹林,地上少林",传说竹林庙与少林寺相对应。庙宇呢本来是佛教活动场所,但是竹林庙虽名为庙,却是道教胜地,真是怪事多多。竹林庙的建筑主要有地狱宫、 |